太鋼筆頭不銹鋼試驗成功 望替代進口筆頭
太鋼集團“添加劑”分布均勻筆尖鋼試驗在2016年9月取得成功,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鋼材終于出爐了。這批直徑2.3毫米的不銹鋼鋼絲,可以驕傲的寫上了“中國制造”的標志,這將給數百億支圓珠筆安上“中國筆頭”。
在3000多家制筆企業、20余萬從業人口、年產圓珠筆400多億支背后,卻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賴進口的尷尬局面。寧波貝發集團品質部經理徐君道說:“筆尖鋼我們一般說的就是筆頭部分。我進入制筆行業以來,筆頭不銹鋼材料都是從日本進來的,不僅是國內,國外的制筆材料不銹鋼材料也是日本的。”
筆頭分為筆尖上的球珠和球座體。目前,直徑0.5-1.0毫米的碳化鎢球珠我國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生產需要,還大量出口。但直徑僅有2.3毫米的球座體,無論是生產設備還是原材料,長期以來都掌握在瑞士、日本等國家手中。中國每年要生產380億支筆需要用一噸12萬的價格進口1000多噸生產筆尖的鋼材,付出外匯1500萬美元。在筆頭最頂端的地方,厚度僅有0.3-0.4毫米。極高的加工精度,對不銹鋼原材料提出了極高的性能要求,既要容易切削,加工時還不能開裂,小小“筆尖”考驗著中國制造。
太鋼集團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輝綿認為,鋼材要制造筆頭,必須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,把鋼材調整到最佳性能,微量元素配比的細微變化都會影響著鋼材質量,這個配比找不到,中國的制筆行業永遠都需要進口筆尖鋼。筆頭產品的生產工藝是國外企業的核心機密,必須自主開發一套前所未有的煉鋼工藝。沒有任何參考,只能不斷地積累數據、調整參數、設計工藝方法。相對應的鋼水里就要加入工業“添加劑”,普通的添加劑都是塊狀,如果能把塊狀兒變細變薄,鋼水和添加劑就會融合的更加均勻,這樣就可以增強切削性。經過五年數不清的失敗,在電子顯微鏡下,太鋼集團終于看到了“添加劑”分布均勻的筆尖鋼,試驗在2016年9月取得成功。
在貝發筆業的測試實驗室,用太鋼原料生產出來的筆芯正在進行極限測試,在同一個角度下,每支筆芯都要連續不斷地書寫800米不出現斷線情況,這已經是對這一產品的第六輪測試?,F在,一些筆頭企業已經開始使用,在未來兩年有望完全替代進口。